贸商网本站服务帮助中心手机版

贸商网

  • 全站
  • 招商
  • 供应
  • 求购
  • 产品
  • 资讯
  • 展会
  • 企业
您现在的位置:贸商网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2015年是中国的触顶之年吗?

2015年是中国的触顶之年吗?

时间:2015-12-18  作者:贸商网  点击:142  评论:  字体:T|T

腾讯财经讯 北京时间12月19日上午消息 据《巴伦周刊》报道,2015年将成为中国的触顶之年吗?事实上,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 的 Rosealea Yao表示,正是由于中国,今年是几乎所有商品的触顶之年:诸如煤炭、水泥、钢铁等。

Rosealea Yao表示:“所有商品在同时出现这一趋势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触顶,中国曾连续十多年保持强劲增长的重工业如今已经走到尽头。预计在未来数年,许多工业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下滑,最终在更低的水平企稳。”

Rosealea Yao表示,这是商品市场对中国房地产现状做出的“反映”。她指出:“过度建设导致整个中国待售房库存畸高。”

然而可悲的是,中国信贷扩张不会在2015年触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下滑。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经济就一直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贸易渠道的收窄,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营造全球最大的信用泡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Ousmène Jacques Mandeng认为“这十分疯狂”。他在近期接受英国《金融时报》地采访时表示,在截止2013年的七年间,中国广义货币增长了近14万亿美元,而全球其他地区在同期的广义货币供应才增加了11万亿美元。尽管中国从未官方承认采用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政策,但却在暗中采用类似的操作。

Ousmène Jacques Mandeng表示:“中国的货币墙让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任何政策都黯然失色,包括诸如QE这些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

如果你认为中国当前正在艰难前行且人民币正处于贬值压力下时,那么你需要等到中国经济增速跌至5%再下此结论。

所有因中国将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6%至6.5%而出现的各种兴奋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多少新的举债将变为现实。自2008年以来,中国信用规模增长了逾20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经济不大可能会在短期出现硬着陆,但中国的自鸣得意已经为其日后自食苦果埋下了伏笔。

毕竟中国目前已经不再处于顺境之中。如果想知道中国经济在2016年会是什么情形,那么不妨看看中国的货币供应趋势。

从面上的情况看,在今年10月,中国广义货币增速保持稳健,今年以来累计增长了7.5%。如果基于三个月年化移动均值来看,信贷增速达到5.9%。然而,在大型经济体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分歧,美国和日本经济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今年11月,从12月移动平均水平的基础看,中国广义货币增速仅仅只有2.7%。

Oxford Economics资产管理服务公司经理Gabriel Stein表示,美国广义货币增速创39个月新低,日本广义货币增速为过去14个月新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预兆。Gabriel Stein表示:“美国和日本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如果这种货币趋势持续,那么2016年的经济活动会更加疲软。这会使美联储在让其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的过程中更为谨慎,会使日央行重新考虑扩大货币刺激政策。”

如果作为全球第一经济体的美国和第三经济体的日本遭遇需求疲软,那么对处于全球第二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Gabriel Stein表示,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欧元区和加拿大的广义货币增速企稳,这意味着“我们对中国经济活动向好的预测获得了货币供应数据的支撑”。

然而,这也会增加中国将其信贷机器提高到11的概率,这会增加金融风险。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该值一直处于10的水平。但中国的债务负担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为了维持泡沫,不得不借新还旧。北京大学的Michael Pettis表示,这一点很关键,有助于理解中国是如何通过过分依赖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也有助于了解中国信贷市场的结构(极低的利率水平)以及不断传播的道德风险。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债务水平不断攀升,以及其对决策的制约。

Michael Pettis在近期接受《纽约时报》地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可能会延续这种僵化的政策,从而使债务以更快的速度不断扩张,速度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

那么还剩下什么?这无疑对全球GDP和商品市场带来影响。(翊海)


(编辑:mao35  来源:腾讯财经)

顶一下
发表评论

共有0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贸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转载请必须注明贸商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站服务:QQ:2632106543 广告洽谈:QQ:2632106543 Email:2632106543@qq.com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6030072号-7

版权所有 贸商网 Copyright ©2014-2024 mao3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