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商网本站服务帮助中心手机版

贸商网

  • 全站
  • 招商
  • 供应
  • 求购
  • 产品
  • 资讯
  • 展会
  • 企业
您现在的位置:贸商网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12-01-18  作者:贸商网  点击:199  评论:  字体:T|T

东府办〔2012〕16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以国际加工制造业闻名的新兴城市,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我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8年12月,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我市为进一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与深圳、惠州共同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珠江口东岸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要求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融合,全面融入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年修订)》[1]和《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东莞市内莞惠城际线、穗莞深城际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相继开工,预示着我市即将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交通供需矛盾逐步显现。为缓解交通供需矛盾,我市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不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逐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时,随着“禁摩”、“禁电动”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人口构成的逐步变化,居民出行结构以及交通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货运交通需求也将随之呈现新的特征。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市提出了“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对区域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快速建设、机动化快速发展、交通政策变化、城市人口构成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发展变化要求,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水平,统筹“十二五”期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市政府明确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规划局、虎门港和路桥总公司共同参与,组织开展《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我市“十二五”期间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港口、水运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高;稳步推进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升了城市公交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促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到“十一五”末期,我市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道路建设实现了上档次、上水平。

(一)发展成绩

       1.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75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6.7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2.4公里,增加了40.4%。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累计建成龙大高速公路东莞段、莞深高速公路附城至石碣段、惠州惠东至东莞常平高速公路东莞段等高速公路23.5公里,完成莞深高速公路黎光至东莞立交段大修工程40.7公里,总投资33.6亿元。沿江高速公路东莞段、博深高速、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从莞高速东莞段(含清溪支线)已顺利动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24.1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国省道等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全市累计建成和在建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共102.8公里,完成投资19.4亿元。在市际联网路方面,博罗园洲至东莞石龙公路已建成通车,龙江东江大桥、沙河大桥、龙凤大道已动工建设,东莞建安路至深圳新和路跨东宝河大桥、红海大桥、东平东江大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陆续启动了镇际联网路升级改造工程二期、村际道路联网升级改造工程。镇际联网路方面,累计完工里程111.4公里,施工里程6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村际联网路方面,累计完工里程198公里,施工里程168.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39亿元。

“十一五”末,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4188.9公里,其中县道公路里程达到402.8公里,乡道公路里程达到2093.8公里,村道公路里程达到1514.1公里,专用公路里程达到178.0公里。

        2.港口、航道及水运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码头工程投资额约33.75亿元,建成码头15座、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1个。“十一五”末,虎门港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6375万吨,比“十五”末新增3186万吨,增长约100%。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航道整治以及五大河口区进港航道疏浚工作力度,共投入约6000万元(含五大河口区进港航道疏浚费用),基本完成东江下游79公里航道整治、东莞水道42公里文明样板航道主体工程以及五大河口区3公里进港航道疏浚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港口的通航环境。

2010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657.29万吨,为“十五”末的2.48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02.4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9.99万TEU,分别是“十五”末的2.82倍和2.53倍。2010年全市共完成水路货运量1673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57.9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和水路客运周转量31.51万人和2048万人公里。

        3.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公路客运场站建设,“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公路客运场站72座,其中一级站4座,二级站8座,三级站15座,四级站及以下(含简易站及配客点)44座,城市候机楼6座,较“十五”末增加28座客运站,其中增加一级站2座,二级站2座,三级站10座,四级站及以下13座,城市候机楼1座。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力度。目前,虎门火车站和东莞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中。

4.货运及物流系统建设逐渐起步。“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常平物流中心和长安2座货运站,改建塘厦利蚌货运中心货运站1座。“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公路货运场站10座。此外,还自发形成了30多个货运服务集散地或待货停车场地等,规划占地30—100亩不等。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发展逐渐起步,企业运营收入维持增长,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物流专业化程度得到加强。虎门港物流基地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启动物流银行、保税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电子口岸监管等工程,获得“中国物流试验基地”和“国家港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两项荣誉称号,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东莞保税物流中心。

        5.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我市现有广深铁路、广梅汕铁路两条铁路,总里程79公里,共设有13个客、货运输站点。“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广深铁路4线改造,并启动了东莞站改造项目。

2005年底开工建设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东莞段以及虎门火车站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年修订)》和《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莞惠城际轨道线、穗莞深城际轨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相继开工建设。

6.城市公交系统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确立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科学规划、规范经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为重点,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十一五”末,我市共有公交车辆5646辆(其中150辆小巴为CNG新能源车),比“十五”末增加2021辆,增加了56%,公交线路553条,2010年客运总量达到4.84亿人次,居民公交出行全方式比例达到15%左右,比“十五”末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公交枢纽和场站建设,城区已建成7座公交枢纽站,72座公交首末站,其中建有停车场的首末站12个,同时加大公交站点和站亭建设,公交站点基本覆盖环城路内的全部区域。28个镇街已建成公交候车亭(牌)3334个。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在客流较大的3条道路上设置了公交专用车道,总长约15.5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出租车企业33家,增加出租车3260辆,“十一五”末,出租车企业达到58家,出租车7671辆,年客运量约2.4亿人次。

7.绿道和自行车专用车道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工作,有力推进了区域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十一五”末,已基本建成225公里的区域绿道,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基本建成”的绿道网建设阶段性目标。其中,绿道主线196公里,支线29公里,绿化面积3.8平方公里,经过20个镇街,项目总投资达5.5亿元。

2007年,我市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3条自行车专用车道试验段,总长15.5公里。2010年投资2039万元,基本建成了运河东路和运河西路自行车专用车道,总长8.78公里。

        8.区域交通一体化顺利推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以来,我市与深圳、惠州共召开了四次一体化联席会议,其中第二、三、四次会议均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作为重要议程研究,并签署了4份协议,明确了边界道路建设及连接计划、跨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合作有关事项,区域综合交通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与广州、深圳、惠州道路网衔接建设,先后完成了龙大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等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建设以及部分市级联网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设立多个民航代办处和40多个业务点,在万江区华南MALL、大朗镇、虎门镇、塘厦镇、东莞市汽车客运东站、东莞市石龙汽车客运站建设了6座城市候机楼,开行了东莞至广州、深圳及香港机场的客运线路,加强了与周边机场的客运交通联系。

9.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加速,尤其是快件货运得到快速发展,客运方面班线、旅游、出租车三大业务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日趋明显,运输车辆向高级化、重型化、特种专用化、普通厢式化趋势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27.9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20.16亿人公里,货运量3.52亿吨,货物周转量317.47亿吨公里,与“十五”对比分别增长71.57%、10.67%、51.63%、96.27%。

        10.交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交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完善了交通运输行业GPS监控平台,监控各类营运车辆20335辆;积极推广智能乘车收费系统,在2032辆公交车上安装了IC卡智能乘车系统,累计发放公交IC卡65万张;配合市公安部门建设公交视频监控系统,在2300多台公交车辆上安装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十一五”期间,我市陆续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和路段设置了交通监控摄像设备,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较大程度地遏制了车辆违章行为,对交通安全改善和交通拥堵缓解起到了较大作用。

(二)存在问题

1.交通供需矛盾亟需缓解。随着机动化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凸显。穿越我市的国道和省道饱和度都在0.8 以上,接近拥挤状态,其中国道G107的平均饱和度都大于1.0,处于拥堵状态。中心城区50%的交叉口的流量超过4000辆/h,1/3 的交叉口处于拥挤或严重拥挤状态。

2.道路网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了高快速路网建设,“一环六纵六横三连”的高快速路网还未形成。我市中西部南北向的通道较多,但交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G107等主要快速通道交通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东部缺乏南北向高快速通道,制约了东部地区各组团内以及与深圳、惠州的快速联系;北部东西向快速通道缺乏,难以满足东西向的快速交通需求。

我市干线路网依然承担着市域内部交通功能、对外交通功能和过境交通功能,而且客运交通流和货运交通流干扰严重。在主要干线道路交通量中,对外交通量和过境交通量占总量的50%以上;货运交通量占总量的50%左右,干线路网功能有待进一步梳理。

        3.主要客运走廊服务水平仍需提高。我市主要片区间快速客运体系尚未形成,主要依靠跨镇公交线路,主要客运走廊均位于市域干线道路上,由于市域干线道路交通饱和度较高,导致主要客运走廊内公交服务水平较低,客运吸引力难以发挥。

部分主要客运走廊现状客流较大,如城区—虎门、城区—常平和城区—石龙三条主要客运走廊,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走廊内客流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而现有的道路客运能力难以适应客流持续增长的需求。

4.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市物流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物流企业以民营为主,规模偏小,信息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统筹安排;各类物流实体未能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成。

        5.绿道和自行车专用车道尚需完善。绿道及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网络,部分绿道在安全、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快配套设施完善,加强管理。 6.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由于交通管理体制等原因,我市交通运输体系仍处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镇街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普遍存在,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推进缓慢。

二、“十二五”发展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5年约6.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约6.6万元。

        2.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3%,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246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五年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344元,年均增长13.8%。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785.1亿元,年均增长18.7%。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250亿元(按2010年价测算),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

(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环境

        1.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完善区际交通网络方面,提出“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形成快速客运网,强化重载货运网”,“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剩余路段、瓶颈路段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

建设城际快速网络方面,提出“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国省干线公路为补充,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建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提出“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有序推进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方面,提出“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2.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构筑以空港、海港和陆路交通站场枢纽为中心,以铁路干线、高速公路以及城际轨道交通为骨架,普通公路、内河航道和油气管道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一体化运输网络,形成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管理体制协调顺畅、运输能力适度超前并与港澳和周边省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

基础设施方面,提出“基本建成快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民航机场构成的快捷运输网络,综合运输通道主骨架基本形成”;“建成一批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主要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运输服务方面,提出“基本形成便捷、舒适、安全的一体化客运体系和开放、高效、及时、可靠的一体化货运体系,综合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管理机制方面,提出“基本建立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一体化运输服务环境”。

(三)交通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以及城乡交通运输网络,构筑多方式、多层次和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突破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共享,强化统筹协调。《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批准实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和推动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而言,不仅是加快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而且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必要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2.区域交通建设要求完善配套交通设施。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线、莞惠城际线等区域铁路项目和沿江高速、博深高速、从莞高速等区域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良好契机,同时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也要求我市积极建立相应的配套交通设施。

3.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要求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以专业中心体系为支撑、由五大片区组成的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为适应城镇连绵地区的发展要求,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需要建立连接五大片区的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适度引导人口集聚,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提升城市活力与地位,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4.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要求构建现代化物流系统。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产业结构和布局,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生较大影响,南货北运和时效型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传统的运输方式必将从根本上向现代运输转变,形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

5.民生和谐建设要求提供舒适、安全的客运服务。随着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交通出行的便捷、舒适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交通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公共交通将进入结构优化、网络衔接和多方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为应对新的需求和形势,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6.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要求发展绿色交通。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大战略以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市土地资源紧缺,道路运输业比重过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交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智能交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市构建两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四)交通发展预测

1.公路客运。“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到10亿人次和150亿人公里,年均增长分别为5%和3%。

2.公路货运。“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平稳发展,预计2015年公路货运量突破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6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分别为7%和6%。

3.港口水运。“十二五”期间,我市港口、水运客运量将平稳发展,港口、水运货运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水运客运量达到3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00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2700万吨,货运周转量95亿吨公里;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97万TEU,货运吞吐量将达到9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万TEU。

三、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区域协调,坚持城乡统筹,以建设“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核心,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框架协议》为契机,建立现代化、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和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服务城市原则。我市发展正处在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协调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促进城市发展,同时还要协调交通设施与产业布局,为产业升级提供高标准的交通支撑体系,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2.适度超前原则。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交通运输发展应具有前瞻性。为应对城市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应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加强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

3.民生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民生交通”理念,坚持民生优先惠及群众,提高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要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以“社会能承受、财力可支撑、百姓得实惠”为基本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

4.绿色交通原则。“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市实现城市空间优化、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综合交通向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应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继续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继续大力建设绿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环境质量,促进居民机动化交通出行向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转移。

四、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强化通道、网络及枢纽建设,优化交通设施布局;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交通管理科学进程;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的适应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公路客运量突破10亿人次,公路货运量突破1亿吨。

2.高度重视水运发展,充分发挥虎门港的优势,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虎门港打造成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本地、辐射华南的大型现代综合性港口园区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港口货运吞吐量突破9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万TEU。水运客运量保持平稳发展,达到32万人次,水运货运量将快速增长,达到2700万吨。适时建设外部条件较成熟的邮轮游艇码头,年客运能力超过10万人次。

3.加强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深莞惠、穗莞一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强我市与深圳、广州机场快速客运交通联系。

4.积极完善高快速路系统,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保障城区与各片区中心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城区与松山湖、虎门、常平的交通联系不超过30分钟,与塘厦的交通联系不超过45分钟。

5.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继续抓好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加大公共交通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公交运力,逐步完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比例力争达到20%,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力争达到35%。加强公交专用车道建设,全市公交车辆运营速度达到22~25km/h。

6.继续积极推进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绿道总里程达到2200公里。

(二)发展策略

1.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调控公路、水运、港口、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在稳步发展市域高快速路网的同时,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2.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节点集疏运能力。以实现“客、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以解决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松散和城乡交通之间衔接不畅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提高交通节点,尤其是轨道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节点的集疏运能力。

3.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推进公交车辆更新,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公交与航空、高铁联运,加大智能化、信息化投入,加强公交公益性宣传。

4.促进港城一体化发展,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积极推进港口建设,合理布局临港产业,协调港口和城镇发展,实现港城互动,提升虎门港在珠三角的地位。通过立沙岛石化基地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运作、长安港区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充分发挥虎门港物流基地的龙头作用和带动作用。初步建立分工合理的物流节点体系,分片设置一批大中型货运市场并与专业市场形成有效互动。鼓励港澳台和深圳、广州大型物流企业入莞经营,扶持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和鼓励水上航运运输企业发展。加强交通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和运输管理水平。

5.积极发展绿色交通,营造优良出行环境。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指导下,结合城市绿道建设,积极完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发挥步行、自行车短距离出行优势,引导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组合出行模式。优化、整合自行车网络及配套设施,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机动车廊道相对独立的自行车廊道,形成系统独立、配套完善、管理到位、与公交系统有良好衔接的自行车交通系统。

6.以政策完善为保障,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引导交通需求结构优化和均衡交通需求。建立导向明确的车辆拥有政策;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控制拥堵地区的道路使用需求;发挥停车泊位供应对动态交通的调节作用。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公路及城市道路

1.重点建设高快速路,基本形成“一环六纵六横三连”[3]主骨架。构筑以高、快速路为技术标准的主干线网络体系,紧密结合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主干线公路的快速集疏功能,确保与周边主要城市、重要枢纽港(站)以及其他重要交通节点可以直通高、快速路。

重点建设广深沿江高速东莞段、从莞高速东莞段、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博深高速东莞段、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环莞快速二期和三期、东莞大道延长线、桑茶快速路、东部快速东延和西部干道西延等项目,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高快速路网骨架,实现与周边地市道路网络的有效衔接;推进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二期、虎岗高速公路延长线、莞番高速沙田至寮步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并与广州市共同推进莲花山大桥和花莞高速公路建设。此外,积极与广州、深圳协调落实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与惠州共同协调落实河惠莞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

2.加快市域干线道路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与周边城市路网衔接。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合理协调干线道路功能和土地利用,积极梳理干线道路网功能,逐步建立完善的道路功能体系,并加强市域干线道路与高快速路的衔接。

加强城区与东莞站、厚街、生态园和松山湖等重点发展区之间的市域干线道路建设,在重要交通走廊内形成连续、快速的交通通道。积极推进S256、S358、S120石排至桥头段、中麻公路、S357樟谢段、石大公路等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强与深圳、惠州以及广州间的道路网衔接,重点推进市际联网路建设。

3.继续推进镇、村联网路建设,加强县道升级改造。继续推进镇、村联网路的建设,加大乡道、村道、厂道断头路的连通和整治,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全面完成53条镇际联网路和199个村际联网路升级改造项目,并同时加强市域县道升级改造,使镇、村联网路的建设继续成为我市路网建设的“亮点工程”。

4.优化和完善各片区城市道路网络。结合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积极开展各片区综合交通规划,整合片区内各镇街道路网络,形成以各片区中心为核心、以各镇街为节点的、与片区城市空间布局相适应的道路网络。

5.加强道路节点规划建设。加强市区以及各镇街内主要交通节点的改善规划研究,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和交通组织优化措施,提高道路节点的通行能力,从而提高道路网整体容量,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6.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加强道路附属设施建设,优化道路导向标志(标牌)设置;加大道路养护力度,提高完好率;加强道路桥梁维护,加大危桥改造力度;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工程规划和设计,指导道路交通工程合理实施;积极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和设备,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二)铁路及城际轨道

        1.继续推进铁路及城际轨道建设。继续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以及虎门火车站、穗莞深城际线、莞惠城际线以及东莞站的建设,完成虎门火车站以及东莞站相关配套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东莞东站的站前广场改造,同时与广州、佛山共同推进佛莞城际轨道建设。 2.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积极落实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车站选址,加强各车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

(三)港口及水运

1.继续推进港口建设。新建码头13个,新增泊位26个,新增通过能力3751.8万吨,集装箱10万TEU。建成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4号、5号泊位工程、玖龙散杂货码头工程和海昌煤炭码头二期工程;建成沙田港区7号、8号泊位工程以及公共客运邮轮码头项目;建成沙田港区立沙岛作业区联兴公用码头工程、阳鸿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沙田港区油气化工码头工程等。

2.加强航道建设。加强“一纵三横五河口”的建设管理,重点建设东莞水道、倒运海水道以及东江北干流河口区、倒运海水道河口区和东莞水道河口区,形成以千吨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的纵横交错、内低外高、分层推进、江海直达的航道网。

根据虎门港发展需求,在规划期内,推动珠江主航道坭洲段改线工程,减少主航道弯曲,提高虎门港岸线利用率;完善淡水河航道工程建设,满足淡水河两侧码头运营需要;完善虎门港锚地规划工作,并启动虎门港首期锚地工程。

3.改善虎门港通航环境。加强虎门港水域船舶航行基础性保障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虎门港水域通航环境。重点建设以下项目:积极推进立沙岛、西大坦、新沙南三大作业区码头前沿水域的整合,以适应作业区大型船舶的进靠要求;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东莞水道、倒运海两大河口通航环境,对水道进行统一规划,清除存在的浅滩;科学设置、调整航标,为船舶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水上交通环境,保障船舶的通行顺畅,降低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协调桥梁建设与航道建设,防止因桥梁建设而导致航道资源的损害。

4.促进码头建设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码头、石化码头、散杂货码头和滚装码头等专业化码头,为降低物流成本、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适度重型化提供有力支持;适时推进港口休闲产业发展,在加快威远岛及沙田港区公共客运、邮轮、游艇码头的规划和建设,发展虎门港水上观光旅游以及水上交通服务。

5.完善疏港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各港区内部以及疏港道路的建设,重点加强西大坦片区、立沙岛片区、麻涌新沙南片区内配套道路和对外集散道路建设,连通港区和高快速路以及市域干线道路。

6.积极优化运力结构,鼓励航线开拓。积极调整运力结构,提升运力规模,重点发展沿海大型散货、集装箱运输船舶,根据虎门港发展石化工业的需要适度发展一批石油、液化气、化学品等专业运输船舶,保障我市经济发展对原料能源的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市拥有运输船舶达到350艘,运力规模增加40万吨,达到90万吨以上。

积极鼓励我市航运企业开辟新航线,重点发展国内沿海运输和华南至台湾、日本、东南亚等近洋运输,使海上运输成为我市航运业新的增长点和继续发展壮大的方向。

(四)航空

依托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区域设施,加强我市与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惠州机场的交通联系。继续完善城市候机楼布局,增加机场专线和直达快线;依托穗莞深城际线,在主要枢纽站增加城市候机楼功能,进一步加强东莞与深圳机场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

充分利用100公里圈内其他机场,加大无跑道机场的开发,开展更广泛的货物航空业务,保证高价值物流运输的时效性。结合现有货运站布局增设航空货运站、集货点或快件中心。

综合考虑工业、农业、林业、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公安消防、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城市监测、教育训练、文化体育以及旅游、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通用航空需求,加快通用航空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以直升机场为中心、停机坪为节点的直升机场运营网络。

(五)管道

积极发展管道运输,在沙田港区立沙岛,重点加强通往惠州大亚湾的管道建设,适时建设通向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的输油管道,完善珠三角成品油运输管网;积极协助推进西气东输二线东莞段工程、省天然气管网工程东莞段以及东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工作,不断拓宽我市天然气供应渠道,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六)综合客运枢纽

1.积极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衔接,建设内外衔接、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东莞站、虎门火车站、东莞东站、东莞望洪站和东莞市汽车客运站5座综合客运枢纽。

2.继续加快公路客运场站建设。结合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新建东莞市汽车客运西站,扩建东莞市汽车客运站(汽车总站),迁建东莞市石龙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常平汽车客运站。

继续完善各镇街公路客运站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新建东莞市企石汽车客运站,迁建东莞厚街汽车客运站、东莞市横沥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虎门汽车客运站。

3.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旅游资源分布,在火车站、汽车站及星级宾馆附近建立游客咨询中心和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方便游客出行,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1.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继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莞站—虎门火车站)的建设,并尽快完成第二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上报审批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1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和2号线三期。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走廊及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在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场站以及远景预留走廊的规划控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划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控制保护地界。

3.适时开展各片区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规划项目。在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同步开展各片区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规划项目,明确各片区基于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的客运交通系统布局方案。

4.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走廊为核心,加强客运交通系统整合,加强站点周边配套交通设施用地规划和控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小汽车、公交车、非机动车、公路、铁路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衔接,逐步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客运交通体系。

5.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继续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整合,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并以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为核心建成一批高开发强度、多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并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益。

6.加强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实现区域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一体化。

(八)城市公交系统

1.加快推进“公交都市”的建设。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公交都市建设的标准和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规划、线网优化、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等措施,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统筹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国家“公交都市”。

2.加快公交线网优化升级。按照城市功能分区重新划分片区,积极优化公交线网,建立以公共交通枢纽为节点、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功能层次分工明确的公交网络。

积极推进珠三角公交一体化发展,加强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联运与衔接,注重公交与轨道交通、公路客运交通的衔接,加强轨道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与公交换乘的一体化设计,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打破部门的界限,将设施的建设、投资与使用分离,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并加强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票制的一体化。

3.增加公交运力,加强公交车辆更新。继续加大公交投入,优先引进新能源公交车辆,并加强既有公交车辆的更新和节能减排改造,增加公交运力,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公交车辆达到6500标台以上。

4.加强公交场站建设。结合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交桥等交通设施建设,落实公交枢纽站、首末站、换乘站建设,保障公交综合场站用地,优化公交场站布局,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功能明晰、布局合理的公交场站基础设施,为公交线网优化提供支持,力争“十二五”末公交场站设施用地总面积达到130公顷以上。

5.发展公交专用车道。结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规划实施方案,沿“东莞市汽车客运站—高埗—石龙—东莞站”、“东莞市汽车客运站—大朗—东莞东站”、“大朗—樟木头”等客流量较大的线路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加强城区与周边镇区之间快速交通联系,后期以公交专用车道为基础,推动快速公交建设。同时,在各镇街主要客流走廊内加强公交专用车道建设,提高公交车辆运营速度,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6.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公交体制改革经验,结合我市现状特点,积极进行公交体制改革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着手开展公交体制改革。

7.促进出租车行业发展。继续完善和推广出租车从业人员数据库管理,加快落实出租车司机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制定出租车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出租车运力,积极探索行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正确处理经营者和司机的利益关系,完善出租车和经营权配置机制。协调物价部门加强出租车运价管理,完善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加快推广出租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九)货运及物流系统

1.积极落实物流发展规划,完善货运枢纽配套设施。以物流发展规划为指引,重点加快建设虎门港物流基地和东莞保税物流中心、立沙岛石化仓储物流园、生态园城市配送物流园、常平大京九物流园、石龙中外运红海物流园、茶山铁路物流园六大物流园区。

以虎门港基地和六大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能源和石化产品物流、绿色低碳物流。统筹规划设置一批保税物流中心、自用型保税仓库、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设施。逐步建立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两仓功能合一”保税物流监管点,各种功能互补的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完善货运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支撑园区发展。重点建设虎门港物流园区货运站、常平物流园区货运站、石龙物流园区货运站等一批高水平物流货运枢纽。

2.加强货物运输综合通道建设,强化货运交通管理。按照物流需求发展的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完善我市与国内、国际市场连接的物流通道。充分利用高铁及城际轨道的建设时机,扩大铁路货运能力,促进公铁水等多方式联运。积极推进货运交通管理研究工作,全面梳理货运系统构架及职能,强化货运交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优化货运组织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厢式运输和汽车列车运输、集装箱运输、保鲜或冷链运输,优化货运组织模式。以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和绿色货运项目为契机,落实国家有关甩挂运输优惠政策,推进甩挂运输场站建设,培育几家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切实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着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重点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逐步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物流龙头企业。

鼓励应用物流新技术,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虎门港、南方物流公司的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

5.扩大物流对外交流合作,推进珠三角物流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与国际物流业的交流对接,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智力,学习借鉴国际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尤其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物流合作。

加强珠三角区域间的物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要素集聚、信息互通、共同发展,加强物流安全管理联动,营造物流行业诚信经营环境,重点推进深莞惠物流交通一体化建设。

        6.完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邮政快递专项规划,逐步完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加强邮政快递普遍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升普遍服务水平,完善普遍服务保障体系。

(十)静态交通系统

加强停车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发挥静态交通系统对动态交通系统的引导及调节作用,促进交通结构与运输体系优化。

积极开展停车专项规划,合理布设停车场,解决重点地区的停车难问题,并制定和完善差异化的停车配建指标体系,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边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

建立合理的差异化停车收费体制,统一停车管理部门,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停车收费体制,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使用效率。

加强停车场建设投融资政策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推动停车发展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鼓励建设多样化立体停车设施。

(十一)慢行系统

        1.大力发展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加快推进市级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搭建我市绿道系统框架,建设城市绿道718公里,投资13.3亿元;各镇街根据规模目标开展社区绿道规划设计工作,建设社区绿道1257公里,投资15.1亿元。“十二五”末,绿道总长达到2200公里。

加快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绿道管理,形成结构合理、衔接有序、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设置交通换乘点,试点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实现绿道与城市公共交通有机接驳。

2.加快推进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积极推进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城区新建自行车专用车道10条,总长度35.24公里,形成自行车专用车道网络。落实自行车交通管理职能部门,积极制定、颁布保障自行车交通行驶秩序及安全的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积极研究制定自行车交通系统设计准则,明确自行车专用车道、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系统等的设计准则,并对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标志标识做统一规定。加强交通执法,保障自行车通行权利,禁止自行车违规停放及行驶。积极宣传、引导市民使用自行车出行,加强自行车出行安全教育。

3.加大步行设施投入力度。合理分配路权,改善人车矛盾;加强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在快速路、主干路设置过街天桥,保障行人安全。结合地铁车站设置地下行人过街设施,在地王广场、世博广场和鸿福路—莞太路交叉口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隧道。关注弱势群体,推进主要道路、重点区域盲道的建设和改造;针对人流密集的商业地区,积极开展步行街区规划研究,力争建成2~3处步行交通示范区。

(十二)区域交通一体化

继续积极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线、莞惠城际线建设,并积极规划落实佛莞城际线通道,同时加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衔接,继续推广市际公交线路的实施,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区域客运交通网络,实现与广州白云机场、深圳机场、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区域交通枢纽的快速联系,并推进公共交通“一卡通”。

继续加大区域高速公路网和市际联网路的建设,构建以高快速路为主骨架的同城化道路网络,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

在《框架协议》指导下,加强深莞惠交通运输协作,缓和交通运输压力,建设绿色运输通道。积极推进三市港口、空港在客流、货源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空港服务网络,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港口功能,提升港口地位。

(十三)交通信息化

1.加快公交信息化建设。加大公交智能化、信息化投入,稳妥推进全市公交IC卡平台、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公交监控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并结合珠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加快珠三角公交“一卡通”系统建设。通过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提升公交分担率,全面提高公交营运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行业、区域和面向物流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率先发展“物联网”。

3.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在既有交通运输监控平台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并开展相关研究,提出适合我市的综合交通运输平台构架方案,逐步融合公共交通、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各信息平台,逐步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体制改革

借鉴相关省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结合我市自身特点,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和整合,加强市交通局、国土局、城乡规划局、建设局、城管局、交警支队、公路局、轨道办、虎门港、路桥总公司、轨道公司、各公交公司等部门单位的协作,努力构建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综合交通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交通管理一体化。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功能,拓宽交通建设投融资渠道,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领域。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分类投资管理政策,加大对纯公益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准公益项目的前期引导与投入,逐步增强市场无形之手的力度;对于适宜高度市场化的项目,则应在做好规划布局与市场力量协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三)鼓励使用先进技术

积极鼓励先进交通技术的推广与使用,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加快交通运输设施与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实现低碳、节能、环保,提升交通发展水平。

(四)加强规划科学决策

明确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编制流程,有计划地推进各层次、各类别、各片区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不同层次衔接、不同类别协调、不同片区配合的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建立交通规划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和落实监督机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编制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建设,定期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建设反馈,逐步修正建设计划,及时进行规划更新,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在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各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编制各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公交专项规划、停车专项规划、轨道交通沿线客运交通系统整合规划,建立全市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制定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及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计划等,为交通建设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相容性和协调性分析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我市各专项规划为基础,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改善综合交通运输环境为目标,所提出的近期建设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各类相关规划和专项规划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协调性。

(二)环境影响分析

1.居民出行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和“民生交通”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建设,全面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以完善市域道路网络为重点,加快市域高快速路建设,积极完善市域干线道路网络,加强各镇街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缓解了道路交通拥堵;同时,提出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案以及慢行交通建设方案等将提高居民出行的换乘效率,改善居民慢行出行的交通环境。

2.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明显提高。《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全面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为目标,整合了既有的交通规划项目,加强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衔接,以加强综合客运枢纽的项目建设为手段,实现了各种客运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以合理布局物流及货运系统建设项目为途径,实现了各种货运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3.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提倡绿色交通出行为目标,继续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绿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投入,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环境质量,促进居民机动化交通出行向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转移,引导并促进交通向绿色、节能、低碳发展。

(三)减缓环境影响措施

在《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展建设项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境影响保护措施,降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八、“十二五”重点项目功能说明

(一)高快速路建设项目

1.广深沿江高速公路东莞段。广深沿江高速公路东莞段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的东莞段,正在积极建设中,全长49.23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8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广深沿江高速公路东莞段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穗、莞、深主通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珠三角东岸区域交通联系和经济协作能力,同时有利于我市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2.博深高速公路东莞段。博深高速公路东莞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第四纵线的东莞段,正在积极建设中,全长63.2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博深高速公路东莞段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东莞市经济辐射作用,促进穗莞深惠一体化发展。

3.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含清溪支线)。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正在积极建设中,主线全长42.0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清溪支线长15.6公里,规划为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从莞高速公路东莞段的建设有利于加强珠三角东岸各城市的交通联系,有利于增加东莞市交通辐射作用。

4.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东莞段。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为新建项目,全长17.38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的建设,将促进东莞与深圳交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强东莞与深圳的交通联系。

5.莞番高速公路东莞段。莞番高速公路规划为联系广州和东莞的新增快速通道,有利于缓解虎门大桥的交通压力,建议“十二五”期间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推进莞番高速虎门二桥的相关工作,并尽早开工建设。

莞番高速公路沙田至桥头段为新建项目,全长65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莞番高速沙田至桥头段的建设,将加强我市中部地区的东西向交通联系,完善虎门港疏港道路体系,促进珠三角交通一体化。

6.虎岗高速公路延长线。虎岗高速公路延长线为新建项目,全长9.01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虎岗高速公路延长线的建设,将连通虎岗高速公路和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并加强长安新区与市内各片区的联系。

7.虎岗高速公路虎门港支线。虎岗高速公路虎门港支线分两期实施,一期长度为10.4公里,二期长度为9.405公里,其中一期项目正在建设;二期项目为新建项目,先期按快速路建设,预留高速公路线位。虎岗高速公路虎门港支线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虎岗高速公路虎门港支线的建设将提高虎门港的对外交通联系,有利于提升虎门港的交通辐射力,并促进虎门港的发展。

8.河源—惠州—东莞高速公路。河源—惠州—东莞高速公路起点位于河源紫金,经河源、惠州、东莞三市,终点位于东莞桥头镇,计划与莞番高速公路相接,全长约125公里,其中河源境内长约32公里,惠州境内长84公里,东莞境内长约9公里。该项目的规划建设可密切东莞、惠州与河源的快速交通联系,通过与莞番高速公路相接,将成为横向联系珠江两岸的又一重要通道。“十二五”期间,我市应与河源市、惠州市积极推进河源—惠州—东莞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

9.花莞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公路全长约55公里,路线起点位于机场高速太成立交,终点初步设置在广园东快速路仙村立交处,与广园东快速路相接,通过广园快速路延长线可连接东莞市。该项目将成为东莞市与广州白云机场的又一联系通道,将进一步加强东莞市与广州白云机场的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应与广州市加强沟通,落实花莞高速公路与我市道路的衔接方案,共同推进花莞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

10.环莞快速二期、三期。环莞快速路二期长度为22.588公里,环莞快速三期长度为40.952公里,规划建设标准为双向6车道的城市快速路。环莞快速二期正在积极建设中,环莞快速二期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厚街、虎门、长安的交通联系,有利于缓解我市西部城镇带内的交通压力。环莞快速三期为新建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加强我市西南部片区与中部片区和东北部片区的交通联系。

        11.桑茶快速路及其东延线。桑茶快速路及其东延线长度约12.2公里,总投资约14.48亿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其中桑茶快速路长约6.8公里,投资约7.87亿元,桑茶快速路东延线长约5.4公里,投资约6.61亿元,规划建设标准为城市快速路。桑茶快速路及其东延线的建设将加强城区与茶山、生态园的快速联系,并加强了与东莞站的快速联系。

(二)铁路及城际轨道建设项目

1.广深港客运专线东莞段。广深港客运专线东莞段以及虎门火车站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1年建成,广深港客运专线东莞境内长度约32公里。广深港客运专线为武广客运专线的延伸线,是我国骨干客运专线之一,广深港客运专线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东莞与广州、深圳和香港的联系,而且加强了东莞与湖南、湖北的交通联系。

2.莞惠深城际线东莞段。莞惠城际线东莞段全长约67.5公里,共设车站11座,自西向东分别为望洪站、道滘站、西平站(新城中心站)、东城南站、寮步站、松山湖北站、大朗站、常平站、东莞东站、樟木头站、谢岗站。莞惠城际线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3年12月建成通车。莞惠城际线是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中的放射线之一,主要联系东莞、惠州,并与穗莞深城际线、佛莞城际线交汇于望洪站。

3.穗莞深城际线东莞段。穗莞深城际线东莞段全长约52.5公里,共设车站10座,自北向南分别为中堂站、望牛墩站、望洪站、洪梅站、沙田站、厚街站、虎门火车站、虎门商贸城站、长安厦边站、长安金沙站。穗莞深城际线东莞段望洪城际站以南段正在积极建设中,望洪城际站以北段为新建项目,预计“十二五”期间建成通车。穗莞深城际线是联系珠三角东岸广深主轴的骨干线路,主要联系广州、东莞、深圳,并与莞惠城际线和佛莞城际线交汇于望洪站。

4.佛莞城际线东莞段。佛莞城际线东莞段全长约12公里,共设车站2座,分别为麻涌站和望洪站。佛莞城际线是联系东莞、广州、佛山的重要线路,佛莞城际线与穗莞深城际线和莞惠城际线交汇于望洪站。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1.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分为三期实施,其中一、二期工程(东莞站—虎门火车站)的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目前已经全面开工,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三期工程(虎门火车站—长安新区站)正在积极准备上报中,计划在2015年开工,2019年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是一条由北部—西南方向的骨干线路,快速联系西北部片区和西南部片区,加强了沿线各镇街之间的交通联系。2号线的建设将增加西部城镇密集带内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2.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分为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望洪城际站—黄江中心站)正在积极上报中,计划2012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通车。1号线二期工程(望洪城际站—麻涌西站—广州)和1号线三期工程(黄江中心站—黄江南站—深圳)分别与广州5号线和深圳6号线衔接,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强与广州和深圳沟通和协调,尽可能做到同步施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是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骨干线路,快速联系西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东南部片区,加强了沿线各镇街之间的交通联系。

3.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分为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东莞东站—长安新区南站)正在积极上报中,计划2014年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莞东站—企石博厦站)也正在积极上报中,计划2016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是一条西南—东北部的骨干线路,快速联系西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东北部片区,加强了沿线各镇街之间的交通联系。



[1]2005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 2020)》,200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年修订)》。

[2]2009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了《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3] 根据2008年获市政府批准的《东莞市公路网规划》,我市高快速路布局基本结构为“一环六纵六横三连”。“一环”:环城路;“六纵”:沿江高速、广深高速、国道107、增莞深高速、从莞高速、博深高速;“六横”:北环快速、西部干道-东部快速、莞番高速-莞桥快速、虎门大桥-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虎岗高速-惠常高速、龙林高速及其延长线、深圳外环高速;“三连”: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二期、龙大高速、清平高速。


(编辑:mao35  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顶一下
发表评论

共有0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贸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转载请必须注明贸商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站服务:QQ:2632106543 广告洽谈:QQ:2632106543 Email:2632106543@qq.com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6030072号-7

版权所有 贸商网 Copyright ©2014-2024 mao35.com